制琴师兼修复师David Eichelbaum 在其加州奥哈伊的工作室里表明其保守态度
ADAM LEVY 撰文
David Eichelbaum 在乐器修复界以其尽可能少改动的风格著称。不,并不是因为他懒,他和所有制琴师一样一丝不苟,矜矜业业。他的标志性风格主要基于一个简单的原则,佛教徒和医务工作者应该都很熟悉,那就是不伤害。Eichelbaum 说,“有时,由于修复技术的限制,在过去的修复过程中可能会丢失掉一些有收藏价值的乐器的独特性。但也不要忘了,多数如今有收藏价值的乐器,当
初也不过是没什么特别价值的老吉他而已。我修复的吉他多数来自于收藏家。对于这些吉他,我的任何操作都会影响其价值。所以我只能保守一些。”
Eichelbaum 最新的保守修复的作品, 是来自于Anthony Wilson 的两把吉他。Wilson 是一名乐手,而非收藏家。(你也许从Wilson 个人爵士有关的项目,或者从他跟歌手Diana Krall 的合作中认识了他。)Wilson 最近在加拿大安大略的Folkway Music 琴行买了一把完美的1923 年的Martin 0-18,并将其托运回洛杉矶的家中。但当吉他到了Wilson 家门口时,很显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了破坏。不知道什么东西穿透了包装和琴盒,并在吉他的侧面戳了一个洞。Eichelbaum 对吉他结构进行了修复,肉眼几乎看不出来修复痕迹。然而他却没有进行表面整修,因为觉得没有必要。
Eichelbaum 手艺超凡,但他知道有些事不能做。他说:“对任何人都没好处。告诉客户‘我可以将痕迹消除’,然后将吉他粉饰好后送回。这样不仅没有解决已存在问题,而且重新进行了表面修整改变了外观。倒不如直接说‘很遗憾,但是这个痕迹会一直存在,永远的跟随着这吉他了’。这样顾客也能继续生活。总之,在表面涂漆和抛光着色方面,人眼是地球上最精密的仪器。如果我自认为无法欺骗人眼,那我就不会去尝试,不然只会让自己难堪。”Eichelbaum 还是一名建筑师, 设计灵感来源于一些经典吉他款型, 包括GrandA u d i t o r i u m ( “ 0 0 0 ” ) 、 G r a n d
Concert(“00”)和OM。此次采访我们来到了他位于加州奥哈伊的工作室。他正好手头有几把修复好等待客户取走的吉他。一个是华丽的13 品Nick Lucas 风格的吉他,琴弦间距比较大,很受指弹琴手的欢迎。另一把类似Martin 000,云杉面板,相思木背侧。虽然表面上这两款琴分别与Gibsons 和Martins 的战前款相似,但其内在就没那么传统了。比如他更喜欢用合板尾块而非实木,
因为这样处理木料就能更轻,支撑力也更强。“我想把琴颈部位固定住。还希望能让琴箱侧面更稳定一些,这样我就能把面板和背板处理的更轻一些。而且我还不支持在琴颈部位加东西,我已经不再使用可调琴筋了。”
‘尽管你可能认为自己已经会了,但老实说,制琴永远有一丝神秘感存在。’
Eichelbaum 拆解又组装过很多古董级Martin 民谣吉他,足以让他清楚那些珍宝级的特殊吉他听起来是什么样的。说到底,他的任务不是复制或者是模仿那些经典音色。他的职业生涯中只有一次因为赌气,非常精确地克隆出了一把Martin。那次他的客户拿来了一把严重破损的30 年代早期的00 款吉他,他说:“经过了几次大修之后,我将吉他拼了起来,而且对它非常着迷。”客户Eichelbaum
能否重新制造一把一样的吉他,他决定挑战一下自己。“当时就当是做实验了,我想看看要是每个步骤都和Martin 在1931 年做的一样,做出来的琴是否声音也能跟Martin 一样,又或是依然听上去像是我做的吉他。换句话说我想看看自己,是否能摆脱个人的印记。过程中我摒弃了很多在这些年中所学的东西,甚至连经实践验证非常可靠的红云杉支撑都换成了北美云杉。因为这是当初在拿撒勒用的木料。最后做出来的吉他非常好,是我听过的音色中最接近古董级Martin 的,但同时也能听出来有我的风格元素,我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个人印记,虽然我为此做了那么多改变。”
这次试验更坚定了Eichelbaum 的信念——本质上来说吉他都是制琴师个人风格的反映。他说:“个人印记很难摆脱,就像是翻唱一首歌,可以每个音符都模仿,但永远无法跟原唱一模一样。我们都在努力追求打动我们的东西。若是足够幸运,在追逐的过程中,你会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。”
虽然他在这些年中学到了很多制琴的技巧,但Eichelbaum 说,在过程中永远存在一些未知的神秘因素。他说“尽管你可能认为自己已经会了,但老实说,制琴永远有一丝神秘感存在。直到收紧琴弦的那一刻,你永远不会知道它的音色会是什么样的。这也是这门手艺能够吸引包括我在内的那么多人的原因。除此之外,你也不知道吉他会有怎样的际遇,不同的主人会带来不同的性格,这些真的很有意思。”Eichelbaum 说,归根结底吉他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它被弹奏的方式。他还说:“我们记不住声音,如果我问你十年前弹奏的一把吉他是什么声音,你肯定说不出来。你只能告诉我你对它的印象,或者印象中你弹奏它时的感觉。有一些吉他,乐手自己听感觉很好,但吉他声音投射效果不好。也有的琴穿透力很好,但乐手自己听着就没什么感觉。还有一些吉他,原因连我自己都不懂,但就是更加令人印象深刻。我见过成千上万的吉他,但只有数的过来的几把,会让我感叹‘我想一直弹奏这一把’。而这也正是我作为制琴师所希望的,能把一些这样的神秘因素加进我自己制作的吉他中。”